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二十六)(2/4)
紧锁,一脸疑惑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开口就问:“仙师啊,我这心里有个疙瘩解不开,您得给我指点迷津。您说这有人得病才两三天,脉象弱得像蚊子叫,既没太阳病的症状,也不是柴胡证,可这人就是烦躁得不行,心口窝还硬邦邦的,这到底是咋回事?该咋整呢?”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暗笑这小弟子求知若渴的模样,便捋了捋长髯,悠悠地说道:“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好,也是时候让你见识见识中医的奥妙了。这人啊,得病两三天,脉弱无神,说明正气不足,邪气也不嚣张,正处在僵持阶段。既没有太阳病的恶寒发热,也不是柴胡证的往来寒热,那就得考虑是不是腑气不通,郁热内扰了。烦躁、心下硬,这不就是肚子里有货下不去,憋得慌嘛!”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恍然大悟道:“哦~原来是这样!那咱得咋办呢?”
仙师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别急,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这时候,虽然病人还能吃点饭,但咱不能大意,得用小承气汤,轻轻地、缓缓地给他通通气,让肚子舒服点。就像给车胎慢慢打气,别一下子打爆了。这个小承气汤啊,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这三味药的组合,简单却威力无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黄?厚朴?枳实?”小弟子念叨着,一脸好奇。
“没错!”仙师一拍大腿,兴奋起来,“大黄呢,那可是将军之药,攻下积滞,清热泻火,就像一员猛将,直捣黄龙;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它就像是那个在后面摇旗呐喊的军师,给大黄加油打气;枳实呢,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它就像是先锋官,开路先锋,为大黄扫清障碍。这三员大将联手,那效果,杠杠的!”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连忙追问:“那具体怎么做这个汤呢?”
仙师清了清嗓子,说道:“听好了,大黄四两(换算成现代就是20克,记住,古代一两约等于现代5克哦),得用酒洗一洗,这样药性更温和;厚朴二两(10克),炙过之后去皮,这样就没有那股子冲鼻的味道了;枳实三枚(大约也是15克左右,这个嘛,得看大小,大约就是成人三个手指并拢那么粗),也得炙一下。把这三味药用四升水(大约就是现在的4000毫升)煮,煮到最后剩下一升二合(大约就是现在的240毫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如果喝了第一次就拉了,那就别喝第二次了,说明药到病除;如果没拉,那就继续喝,直到肚子舒服为止。”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心里那个佩服啊,简直是五体投地。
“不过啊,”仙师话锋一转,“这还没完呢。要是这病拖到了第六天,咱们就得加大火力,上大承气汤了。为啥?因为这时候肚子里的货可能已经干结得更厉害了,得用更强的攻下药才行。大承气汤就是在小承气汤的基础上,加上了芒硝。芒硝啊,那可是软坚散结的高手,能把那些硬邦邦的东西给软化掉,然后再通过大黄的攻下作用,一鼓作气,排出体外。”
“哇,这么神奇!”小弟子惊呼,“那具体怎么做这个大承气汤呢?”
仙师耐心解释道:“大黄还是四两(20克),厚朴加到半斤(25克),枳实五枚(大约25克),再加上芒硝三合(大约15克)。先把厚朴、枳实用一斗水(大约就是现在的毫升)煮,煮到剩下一半(五升),再把大黄加进去,继续煮,煮到最后剩下两升(400毫升),去掉药渣,最后把芒硝加进去,稍微煮一下,一两沸就行,别煮久了,不然药效就没了。也是分两次温服,拉了就别再喝了。”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是要跳起来欢呼:“中医真是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