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番外1高宗、仁宗和孝宗(1/3)
1、大雍仁宗(秦王长子)成安六年,大雍第四位帝王驾崩,太子继位,为父亲加庙号高宗,奉母亲李氏为兴庆宫皇太后,封嫡妃夏氏为正宫皇后。
大雍的前两位皇帝高祖和世祖都是开国的皇帝,以武功仁德匡扶天下。
第三位皇帝太宗开始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到太宗中期,大雍进入了超高速发展的道路,国力一年一个台阶,致高宗登基时已经成为雄踞天下的超强帝国。
太宗以仁义故,尚有心慈手软和得过且过的时候。而到了高宗这里又不一样。
高宗虽不曾在乱世里厮杀过,然而其在民间游历是学来的目光洞然,手段强硬,心机深沉,远胜三代先祖。这位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的,管是什么三朝老臣,太傅太师,在关键的事情上一点面子都没有。
高宗之后,嫡长子继位,就是后来的仁宗。
高宗宾天之后,内阁及礼部诸臣一度想按个“神宗”的庙号给他。你不是喜欢李咎吗?把李咎那个《宋国志》里神宗的名号送给你要不要啊!
仁宗自然不肯让步,和朝臣们周旋了半年,最后给父亲的庙号还是高宗。
这也初步显露出了仁宗外仁内王的一面。
仁宗表面上是很好说话,很温和平静的这么一种清静之君,守成为主,不怎么变革。但是实际上他认准的事情,十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此固然有不好,却也常有好处,至少他守住了祖宗的基业。在仁宗时期,大雍的发展速度有放缓,但是各个新兴的产业比如教育、医疗、交通、技术官僚体系的基础打得无比牢固,表面上看国库收入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没有增长,往深了看却能发现百姓更加有富裕,社会物资充裕,数十年无大规模饥荒。
仁宗去世后,礼部及诸臣又想暗搓搓给他按个“孝宗”的庙号,不是说这庙号不好,只是未免偏颇,只突出了他孝顺的一面,完全无视了他的其他功绩。
——
2、大雍孝宗(秦王长孙)
仁宗驾崩时,膝下没有成年的皇子,继位皇子年仅八岁,因而朝政落入了重臣之手。
此时和李咎同一代的重臣,即便没有死,也老得走不动了,行驶统治权的人主要分为三种:
一种是以林郑派系为代表的的老旧勋贵。他们虽然被时代抛弃了,到底家底子还在。而且任何时候,掌握着知识的人都更容易身居高位。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埋到土堆里,只要给个机会,他们就能诈尸。
一种是以新兴大商人大财团为代表的李咎早早就称之为资本家的势力,他们经过六十多年苦心经营,培养一代又一代代言人,终于在这个恰当的时候遇到了幼主当朝,可以由他们一展身手。
第三种则是以被前两大派系所不耻所无视的“贱役”势力,主要是后宫的女官和极少数零星几个內侍——本朝自高宗末年以来,很少再使用太监,因而內侍只剩下极少数硕果仅存的几个,还有外朝没有归附任何势力的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辛苦怕生的来自技术站体系的官僚。
“贱役”派看起来普遍社会地位不如前两个派系高,没有什么话语权,然而他们牢牢控制着整个国家的核心发动机——技术站。这一派系属实内外勾结着行事,虽然势力偏弱,可是能量不容小觑。
三方势力看着现在的皇帝就像看着一块肥肉,都想从上面咬下一口来,最好是能彻底吞入腹中,攫取这个超强帝国的统治权。
幼主的母亲夏太后也是花甲之年,且本性柔婉,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幼主只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其中长姐武阳公主远嫁南